卵泡的发育机制 LH阈值
作者:    时间:2020年01月19日    浏览次数:1423次

第2章卵泡的发育机制 LH阈值

LH阈值

已经证实除了FSH,LH也是促进女性卵泡成熟的重要激素。LH能够作用于泡膜细胞,也能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后半期,即在筛选过程结束后,通过优势卵泡内颗粒细胞上特定的受体起作用。

在正常的卵泡生长过程中也存在LH阈值,如果血清中LH浓度低于此阈值,卵泡的发育就会停止。在卵泡期的后半期对月经正常的女性给予GnRH拮抗剂会抑制LH浓度,优势卵泡的发育会停滞( Leroy等,1994)。

美国试管婴儿

体外实验和人体实验均表明控制LH的浓度上限十分重要。如果LH浓度超过某一上限值,就不利于卵泡的发育成熟( Hillier,1994)体外实验中使用低剂量LH作用于颗粒细胞,则会促进细胞增殖、类固醇合成以及DNA的合成;如果使用高剂量LH,黄体酮的合成增加,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颗粒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Yong等,1992)。

对使用基因重组FSH治疗的无排卵妇女的研究表明,在卵泡期后半期给予的基因重组LH的剂量决定着排卵前期卵泡的数量(Loumaye等,2003; Hugues等,2005)。在IVF过程中需要给外源性FSH以获得多卵泡的发育,在那些有卵巢过度反应倾向的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LH这种双重的作用可能有助于控制卵泡的数量。月经中期的内源性LH高峰被筛选出的优势卵泡从月经周期的卵泡晚期到排卵前期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入血,对下丘脑垂体系统发挥正反馈作用(Rizk,2008),内源性的促性腺激素高峰也随之到来。

在LH高峰到来时,颗粒细胞开始进行最后的分化,表达了一种黄体特定型基因(Richards,1994),这是黄体形成过程的开始,类固醇的合成发生变化,卵泡内雌激素的浓度显著下降,血清中的黄体酮浓度则逐渐上升( McNatt等,1979a,1979c)。

黄体的形成是颗粒细胞和泡膜细胞向黄体表现型转化的重要过程。

LH的高峰形成后,颗粒细胞停止分裂,细胞周期激活因子包括D2和E的含量快速下降,一些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含量则反应性升高,如p21cip1和p27kip1( Richards,1994; Richards等,1998)。在小鼠实验中,如果缺乏p27kip1,则不能完成正常的黄体形成过程。

说明细胞停止分裂和黄体形成过程是相关的( Richards等,1998)。卵细胞产生的因子,如GDF-9和BMP-15,在黄体形成过程中会使周围颗粒细胞减少雌激素的合成,促进黄体酮分泌( Knight和 Glister,2003)。虽然LH高峰形成时颗粒细胞即停止分裂,临床数据表明在LH高峰时卵泡直径还是在不断地增大。不论在自然周期中还是使用FSH超促排卵的周期中,卵泡的生长速度在内源性LH高峰期内基本一致( Messinis和 Templeton,1987)。

这种卵泡体积的增加是否只是增加了卵泡液容量目前尚不得而知。随着LH高峰的形成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了卵泡的破裂( Richards等,1998)LH高峰诱导颗粒细胞表达黄体酮受体(PR)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GS-2)或COX-2。各种蛋白酶的合成改变了细胞外基质的整体性,这一过程受PR和PGS-2控制。PR可能还参与调节卵巢细胞对前列腺素的反应性。其他通路包括PR和PGS-2对促纤维蛋白合成素和趋化因子功能的调节,其他生长因子,如启动血管生长的VEGF,也同样重要。

各种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受PR和PGS-2激活后开始降解卵巢表面上皮,导致排卵的发生。卵泡的破裂引起了一系列卵巢表面上皮的损伤和修复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炎性过程,同时引发了代偿性的抗炎反应,皮质醇在其中起主要作用(Rae和 Hillier,2005)。

在体外实验中炎性细胞因子如IL-l增加了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将肾上腺皮质酮降解为皮质醇,后者又抑制了IL-1对COX-2的诱导作用(Rae和 Hillier,2005)。在排卵后炎性因子与抗炎因子的相互作用可能传递信息以激发自然愈合机制。

(来源:《不孕症与辅助生殖》)

我们的地址
我们在大洛杉矶地区有4家医院和1家实验室

在线预约

评分、评论和探索